中國戲曲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、特聘教授、研究所所長 傅謹
我們對文化價值和意義的認識走過了一個世紀的輪回。一個世 紀以前,新文化運動把文化的價值提升到無以復加的位置,認為文化可以解決所有的問題。1949年到1978年,我們更多地是把文化看成工具,十一屆三中全會后,經濟建設成為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,人們覺得只要經濟問題解決了,整個社會的問題就解決了?,F在,馬克思主義政黨第一次從傳統(tǒng)文化中找到了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,這意味著重新找到了自身。
無論把文化看成是工具,還是經濟發(fā)展的動力,對文化本身的價值認識都是不夠的。只是在新世紀以后,尤其是和諧社會理論提出后,整個社會對文化的價值才有一個根本的轉變。文化是一個社會走向幸福的最根本的要素。并不是經濟發(fā)展了,文化才能繁榮,二者不是等比關系。我們從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中找到了和諧這個范疇,把它作為建構社會核心價值的基點,這意味著在文化認識上我們已經走出了那條崎嶇的道路,重新回到了中華文明本身。開創(chuàng)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局面,我認為這是最關鍵、最根本的一點,因為它在社會核心價值的層面上看到了文化本身的意義。文化就是我們精神需求中最核心的部分。
我們對文化價值有了更健康的認識,因為有了這種認識,公共財政對文化的投入不斷增加。2000年我國對劇團的公共投入是18億,2007年增加到48個億,現在超過了100億。促進文化發(fā)展繁榮也成為了政府的職責,地方政府保護文化遺產、推動文化建設的積極性提高了。社會對文化活動也更加寬容了,現在對民間藝術、文化傳統(tǒng)的尊重逐漸成為一種風氣。
文化建設新局面的形成,一是要出精品,出偉大的作品,但更重要的是要用盡可能多的供給量,去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。供給量的不足是一個突出矛盾,比如全國一些中小城市幾乎沒有劇場,無法保障基層民眾的文化權益。這些年來我國在打造精品力作、建設標志性文化場所方面投入很多,但發(fā)展的指標不應只是花巨資去建一些標志性的文化場所,人為打造精品,而應算一算全國的老百姓平均一人一年看幾場戲。應該更多地面向基層、面向群眾,多建一些中小型的文化設施?,F在教育、衛(wèi)生設施都列入了經濟社會發(fā)展的千人指標,但文化還沒有,建議把文化設施建設列入城市發(fā)展千人指標,讓更多群眾有機會去享受文化產品。